罗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带 林地“掘金”产业“开花”
2025-04-14   作者:任思言 刘舒婷 刘其燚   来源:福州日报

“今年用上大学研发的菌剂,成活率提高到96%,今年产值预计超过100万元。”5日清晨,罗源县洪洋乡穴里村金线莲种植基地里,村支书李锦和手捧沾着露水的金线莲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罗源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带,增加林业附加值。洪洋乡穴里村、飞竹镇斌溪村积极探索发展金线莲种植项目,将“方寸地”变“致富屋”,促进村集体增收,带动村民致富。

3年前巡山时的惊喜发现,彻底改变了穴里村这个传统毛竹村的命运。当时,李锦和偶然在杂林深处发现2亩原生金线莲,叶片在林荫中泛着金光,“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金草’吗”。他带着村民赴福州高新区考察,发现当地林下种植模式与穴里村的生态高度契合。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野生金线莲多年的何碧珠教授表示,穴里村海拔700米~800米,非常适合种植仿原生金线莲,通过就地取用山林土壤,既保证了金线莲生长所需的土壤厚度,又给足了通风、透气、日照以及根系生长的空间,保证了金线莲的产量和品质。

2023年以来,何碧珠多次带学生到穴里村考察,与李锦和一同摸索出适合当地的种植技术。“我们将自主研发的‘有益微生物菌剂’运用到实际种植上,有效减少了病虫害、提高了成活率。”何碧珠说,目前,穴里村种植的金线莲成活率达96%、生根率达98%、保存率达95%,不仅质量优良,产量也不断提高。

“我们选择‘福建小圆叶’作为种植品种,在村里的杂林试种了10亩,收获了20公斤的金线莲干品,这说明了在选种上是成功的。目前,金线莲的种植面积扩大到约60亩,今年产值预计超过100万元。”李锦和说,何碧珠教授团队正与他们一同进行罗源本土金线莲品种的育苗研制,成功后将不再需要到外地购苗。

金线莲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既要散射光又要高湿度,既怕鸟啄又怕水涝。经过两年的种植,用防鸟带和遮阳网织就“防护衣”、施肥、浇水等种植细节,李锦和已了然于胸。

在穴里村后山的种植示范区,梯田状的种植带依山势绵延。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还是荒坡。“我们花了3个月劈草除根,每亩植入4.5万株苗,搭起3层立体种植架。”李锦和指着山间蜿蜒的滴灌管说,“水肥精准控制,连遮阳网都是根据日照角度计算好的。”

李锦和表示,基地常年雇佣8名村民管理,采收季用工量达30人,优先吸纳低保户和留守老人,“65岁的林大爷去年光采摘就挣了8000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飞竹镇斌溪村,闲置林地也在上演“绿色革命”。“我们集中流转860亩闲置林地种植中草药,打造林下经济种植示范点。”妙趣家庭农场负责人余林金说,目前已种植金线莲100亩、五指毛桃400亩,还投资30多万元建立金线莲烘干厂房,购置清洗、烘干、切片、包装等加工设备,并设立产品展厅,实现产销一条龙。

穴里村、斌溪村是罗源县发展林下经济的缩影。2021年以来,罗源县积极探索林下经济中草药种植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林下经济经营主体。罗源县资源规划局相关人员表示,该县林下经济种植面积3000亩以上,有2个面积300亩的示范基地,主要种植品种包括五指毛桃、黄精、金线莲等。

为了给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罗源县政府与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合作,聘请多位专家、教授担任林下经济发展技术顾问,谋划林下经济发展蓝图。同时,罗源县发挥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民间和金融资本投入,发展林下经济。

责任编辑:黄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