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 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5-04-11   作者:张炜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强信贷资金支持农田建设。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粮食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落实好“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看产量,更要重质量。既要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而且质量要有提升,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我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而根据《实施方案》明确的目标,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这意味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农商银行作为“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当仁不让。

应该看到,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处于提质提速的关键阶段,而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农业设施基础薄弱且自然条件较差的中西部地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需求较大。有的地区由于补助标准仅能保证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且地方财政解决资金需求的渠道和办法相对较少,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不高,成效及效益不显著。

另一方面,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金融体系有待完善。虽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投入以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发行专项债解决等为主,但鼓励有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仍不可或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信贷支持仍以政策性银行为主,商业银行支持存在明显不足。

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前期投入大、维护周期长、收益不确定等特点,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具有相当难度。农业经营收入相对较低,缺乏稳定的现金流,与投入到城市项目及个人信贷等相比缺乏比较收益,导致商业银行的放贷积极性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不健全,尤其是缺乏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不仅增加了地方财政压力,还可能影响到项目的持续推进和规模化发展。因而,商业银行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发挥补强作用。商业银行充分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各类主体的融资需求,是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对于商业银行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曾有银行业内人士在参加地方两会时提出建议,对承贷主体、融资条件、服务范围和贷款偿还给予政策支持,合理放宽担保要求。灵活运用金融服务方式,减轻管护资金压力,合理延长贷款期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运营及管护长效机制提供有力金融保障。依托“三农”特色信贷产品,为项目上下游的农资经销商、粮食经纪人、加工企业等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可持续性。

从相关农商银行的做法来看,主要是降低信贷服务的门槛,提高金融服务的质效。各地农商银行应该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特点,细化客户准入条件和相关信贷要求,在授信策略、贷款期限、担保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有效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打通商业银行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堵点与痛点,尤其是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运营主体可供抵押质押的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应该有解决之道,优化服务模式,降低融资成本,从而促进更多金融资源流向乡村振兴领域。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