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20日,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标艺薪传 青耘新章”实践队深入福州山海恒达标本博物馆,开展为期两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生命档案管理员”身份参与标本管理、数据录入及分类整理工作,在沉静的标本世界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启了一场与自然对话的科普实践。
初入标本馆仓库,六千余件剥制标本与展箱按门类分区存放,空气中弥漫着福尔马林与干燥纸张的独特气息。实践队的首要任务是规范标本管理,将错位的小型鸟类标本从爬行纲区域移出,重新归位鱼类标本至水生生物区;对标签模糊的标本,通过查阅《中国动物志》及智能识别工具比对,确保“红隼”“蓝狐”“银环蛇”等物种名称与数量准确无误。
山海标本厂内陈列的标本(林娜摄)
数据测量环节中,队员们逐一为标本做了“体检”,鸟类标本的体长、翅展,昆虫标本的体长、翅宽,兽类标本的尾长等数据被精确至毫米录入系统。一只展翅的蓝闪蝶标本翅展定格在12.5厘米,大型鹈鹕标本体长达到115厘米......队员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反复测量,最终得出精准的数据,为后续科研与展示提供了基础支撑。
分类归位工作最具挑战性。依据生物分类学界、门、纲、目、科、属、种的七级体系,实践队将标本逐一梳理,东北虎归入哺乳纲食肉目猫科,丹顶鹤划入鸟纲鹤形目鹤科,中华鲎回归节肢动物门软甲纲鲎科。馆内珍稀标本如灰胸鹦鹉(僧鹦鹉属)、太阳锥尾鹦鹉,以及银环蛇、尖吻蝮等蛇类标本,均以栩栩如生的姿态重归科学序列。当最后一只“凶猛酋妇蟹”标本被精准放入软甲纲展区时,整齐的标本架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物种的“生命阅兵”。
实践队队员正在用识别终端入库标本(林娜摄)
山海恒达标本馆的六千余份“生命档案”,不仅是陈列的展品,更是亟待解读的自然密码。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以“三下乡”为契机,在标本整理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用专业与热忱为科普事业注入青春力量,成为短暂却珍贵的“自然解码人”。(吴元华 唐沁 陈舜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