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调查》栏目组接到群众举报,村里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一边是崭新的公厕“铁将军把门”,一边是村民无奈继续使用“脏乱差”的老旧旱厕。“新厕锁门、旧厕熏人”“新厕建而不用”成为一些农村地区常见的现象。
耗资230万元新建的23座农村公厕,却被一把铁锁隔绝了与村民的距离——山西稷山县的“公厕之困”,撕开了基层治理中“重建设轻管理”的老问题。崭新的瓷砖、齐全的设施、上墙的管理制度,与百米外旱厕的刺鼻异味形成鲜明对比,更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善意打了折扣。
根据七部门《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农村公厕需“确保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无异味”。但在稷山县,部分村庄却以“村民素质低”“清扫麻烦”为由,将公厕变为“活动日专属”。吉家庄村作为示范村,公厕仅在“有活动时开放”,日常则大门紧锁;东里村的新建公厕甚至从未启用,理由是“使用会产生费用”“维护困难”。这种“怕麻烦”的逻辑,本质上是对民生需求的漠视。既然财政资金已投入建设,为何吝于后续管护的人力物力?既然设施已达标,为何要以“素质论”预设村民行为,而非通过宣传引导培养文明习惯?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政策执行的“中梗阻”。从中央“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方案”到地方财政奖补项目,农村公厕建设本是自上而下的惠民工程。但在一些地方,公厕建完之后便成了摆设,无人管理,禁止使用,最终“中看不中用”。这种“建管脱节”问题暴露出项目监管的缺位:资金如何使用、建成后谁来负责、村民诉求如何反馈,这些关键环节的模糊,让“为民办实事”异化为“向上交差”的政绩秀。
农村公厕的“锁门之困”,绝非孤例。近年来,部分地区在乡村振兴中热衷“看得见的工程”,却忽视“用得上的服务”:耗资百万的文化广场沦为晾晒场,崭新的健身器材锈迹斑斑,与此次“锁门公厕”如出一辙。这些现象的共性,是将“民生”异化为“景观”,把“实效”让位于“数据”。正如村民所言:“厕所建得再好看,锁着门就是摆设。”
破解困局,需从三方面发力。其一,压实管理责任。明确公厕管护主体、经费来源和考核机制,将“是否正常开放”“村民满意度”纳入基层干部考核指标,避免“重建轻管”的形式主义。其二,转变治理思维。以“村民需求”为导向,通过村民议事会、积分制等方式引导参与公厕管理,而非简单以“素质低”标签化群众。其三,强化监督问责。对财政资金项目开展“回头看”,严查“半拉子工程”“摆设工程”,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厕所虽小,连着民生。若民生工程只停留在“被参观”“被拍照”的层面,再漂亮的公厕也只会成为治理能力的“照妖镜”。期待稷山县的“锁门公厕”能成为全国警示:乡村振兴不是“建了什么”,而是“用得怎样”;民生温度不在文件里,而在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