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需求+”福农助村实践队师生与漳州市华安县新圩镇镇长邱旭彬一同在新圩镇镇政府,共同见证了学校与实践基地共建的授牌仪式。这一刻,标志着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与华安县新圩镇的深度合作迈向新里程。
新圩镇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授牌仪式结束后,邱旭彬与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师生就基地建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双方一致确认,该基地将作为校地资源整合的“桥梁”,既为高校的学术智慧及科研成果提供实践的舞台,同时也为乡镇的特色资源与实际需求搭建对接的平台。针对新圩镇的实际情况,基地初步确定了“乡村文化的焕新”和“特色产业的孵化”两个主要发展方向。
文化墙绘创作
尽管授牌当天遭遇了雨天,但新圩镇的一角依旧洋溢着融融暖意。新圩镇中心小学校长陈明火与镇宣传委员林臻亲临现场,参观了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墙绘创作。墙绘现场,实践队成员们正聚精会神地描绘“夏至”“小满”等节气图案。陈明火校长细致入微地审视画作细节,并依据新圩镇的农耕文化特色提出建设性意见。林臻委员则从本土元素的融合出发,指导墙绘工作,使之既符合节气特色,又不失地方风采。为防止画作被雨水浸湿,陈校长、林臻委员与实践队师生共同搭建起雨棚。在雨棚下,实践队与乡镇干部齐心协力,画笔与雨滴的交织成了乡村振兴画卷中最灵动的风景。
这场合作实践,对学校与地方而言,犹如一场双向互动的“深度成长之旅”及“文化活力的预演”。“需求+”福农助村实践队将画笔延伸至画室外,紧贴新圩镇的稻香与古厝风情,将“二十四节气”与九龙江的晨雾、茶山的翠绿巧妙融合,让专业知识在泥土中生根发芽。对于新圩镇来说,乡镇干部们带着对乡土的深刻了解参与创作,为墙绘赋予了独特的“新圩特色”。双方在不断倾听与对话中携手前行,这一过程不仅为乡村产业培育和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经验,更在村民对“画中稻田”的认同中,激发了深厚的文化自信,让村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对乡村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此次校地合作实践,是高校与乡村携手共进的一次成功尝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文/陈心怡 图/谢康泽 陈心怡 刘品宁)